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507/13/content_597494.html
炎炎夏日,绍兴暑期研学旅游持续升温。近日,来自上海的133名小学生在绍兴大禹陵景区开启了文化探索之旅——他们手持藏宝图,化身小小“探险家”,在趣味闯关中解码治水智慧,触摸华夏文明的厚重历史。
在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前来参加“体育+”主题研学游的省内外中小学生一拨又一拨。“实地感受亚运场馆,体验棒垒球运动,这样的研学模式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收获感满满。”参与活动的一位家长说。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我市拥有大量极具文化认知度和传播力的文旅品牌,正不断朝着打造“中国研学旅游第一城”的目标迈进。早在2003年,我市就在全国率先推出“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品牌,成为国内最早开发研学旅游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徐渭艺术馆、绍兴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越韵水上游”等新的文化地标、游线的出现,研学旅游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市研学游基地(营地)已接待研学旅行游客超70万人次。其中,鲁迅故里景区、兰亭研学营地等4家基地成功入选国家研学旅游品质提升试点,“东南眉目耀大唐,诗路研学韵飞扬”线路跻身全国9条“唐诗之路”研学精品线路。
为了将深厚的人文底蕴、秀美的稽山鉴水、经典的故事传说转化为文化新质生产力,我市在持续做优“跟着课本游绍兴”研学旅游品牌的同时,充分释放文商旅融合的“乘法”效应。2024年,市政府召开专题推进会,发布《关于推进绍兴古城“文商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提出“全景体验、全时消费、全业融合、全民共享”文旅新模式,以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有沉浸,才有“情”境。今年“五一”假期,9.09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范围内,上演了一场全民参演的大型古装戏——《一越千年·古韵长歌》,以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为舞台,让游客与专业演员们一同“穿越时空”,感知城市的千年文脉。
“通过古城有机更新、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文博展示、文艺展演、文学创作等年轻化实践,我们构建起‘产城人文’四维融合的全景体验、全域融合的文旅新模式。”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有“看头”,更有“赚头”?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兴商,以商促文”的良性循环很重要。
一方面,做好“融”的文章,培育“融”的新业态,壮大“融”的新产业,打响“融”的新品牌。今年,“行浸式VR体验中心”“绍图AI智能馆员——树兰爷爷”“AI智能名城体验官”等新场景相继上线,不断创新“文化+视听”“文化+体育”“文化+科技”等新模式,吸引了大批年轻客流,更开辟了更多文旅消费增长点。
另一方面,在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体验经济上花足心思,既留得住人,也变得了现。诸暨市西施故里景区推出遇见西施浣纱江夜游活动,将真人演出与视觉艺术、水景特效、装置艺术融为一体;绍兴天地、绍兴国金大悦城等商业综合体推出延时经营模式,进一步激发年轻人消费活力,让夜经济的活力得以迸发。
文化汇灵气、商贸积财气、旅游聚人气,绍兴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上绵绵用力,也为文商旅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摘自《绍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