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鲁锡堂 思想纵横 在“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各节点串线整合和开发上,要避免同质化、过度化开发,不能乡乡点火、村村冒烟。当然,科学合理利用是一种更好的保护,要做到个性化开发、差异化呈现,才能既达到全域旅游目的,又为乡村振兴助力,真正使“浙东唐诗之路”成为一条闻名中外的黄金旅游热线 “浙东唐诗之路”经过多年的概念传播和空间酿造,已经具有较大的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将其文化品牌植入到乡村振兴和浙江大花园建设中去,逐步完成其从文学概念和历史品牌到文化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的转化,是切实可行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从旅游开发的资源等级和基础条件来看,这条诗路也存在诸多不足:实物遗存少、纸上流传多,“申遗”困难大;景物毁坏多,复原难度大;线长、点多、面广,散而乱;现有景点参与感和体验度普遍不足;沿线区、县(市)在开发诗路上各自为政,统筹整合难度较大。根据2018年省两会提出的“抓好大花园建设,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省政府“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的目标和方案,绍兴无疑是“浙东唐诗之路”的主阵地和精华地。如何把“浙东唐诗之路”活化、物化、产业化,实现其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价值?着重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与基层引导 应该像抓特色小镇发展那样,成立一个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议事机构,进行“浙东唐诗之路”开发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协调诗路沿线区、县(市)和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区域和职能,在基础研究、规划编制、“申遗”、招商引资等方面抓紧启动,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合力出击。在此基础上,抓紧建立一个“浙东唐诗之路”数据平台,统一口径,开放共享。 诗路沿线各区、县(市)和乡镇对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热情很高,但缺资金、缺人才、缺点子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短板。旅游业是一个市场风险度很高的长线投资产业,稍有闪失,“摔坏的将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和所有者”。因此,要科学引导沿线乡村先行示范,典型引路,梯度推进,将有限的资金和急切的希望投入到最有可能成功的初始项目中,力争“做一个成功一个”,以此激发沿线乡村和广大农民、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支持。 二、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重大发展战略,而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浙东唐诗之路”无疑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一个有效载体。“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的乡村,丰富的乡村空间和文化民俗资源被原汁原味地留存下来的较多,因此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可带动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提升,提高当地农民的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我们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任何研究、宣传、保护、开发,都只有自觉站位到乡村振兴战略这面大旗下,工作才会有方向,才会出成效。譬如,绍兴市这几年乡村工作主要抓“五星达标、3A争创”,完全可将它与诗路打造结合起来。可因地制宜,科学利用,实施诗路上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增强参与感和体验度;鼓励和引导沿线农民和社会投资者进行乡村民宿、农庄、康养、体育、演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等泛旅游、多品种、全产业链的开发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三、有形开发与文化品牌植入 现在流行的“IP”是中国人用“知识产权”的英文生造的缩写,指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跨媒介内容运营,并拓展到文学、影视、游戏、旅游以及商品等,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价值,相当于“文化品牌”。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混态融合”时代已经来临,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更为明显。 要做好无形与有形的有机结合。“浙东唐诗之路”内涵丰富,是融合儒学、禅学、道学、诗歌、书法、茶道、戏曲、音乐、园艺、陶艺、农艺、民俗、方言、神话传说等内容的文化宝藏。有些已湮没了,有些被破坏了,如剡溪,公路穿破宁静,若耶溪,房产过度开发。物质化和非物质化的文化资源,比生态自然资源更难以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也更有创意力量。譬如,古越文化是这条诗路宾主共享的共同基础,唐人对美女西施、孝女曹娥多有歌咏,绍兴还可将绍兴“五女”的侠女秋瑾、才女唐琬、情女祝英台一并纳入,各区、县(市)将相关的文化旅游要素进行整合联动和营销创新,以便产生更理想的品牌效果和市场吸引力。 在“浙东唐诗之路”重要节点的整合和打造上,也要有大手笔的文化品牌植入举措。譬如,开发实景演出是吸引过夜游客、加强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的一个有效手段,西安借助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搞了台实景演出,很受游客欢迎,夜夜爆满;桂林的阳朔县以刘三姐文化品牌为抓手,在方圆2公里的漓江水域上,以12座山峰为背景,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所演出的“印象刘三姐”每张门票卖到190元。“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可有类似的创意。新昌能否借助李白的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搞一台山水实景演出?诸暨能否创新思路,借助西施文化超级品牌也搞一台以古越文化为内容的独具震撼力的山水实景演出? 四、串珠成链与全域旅游 “浙东唐诗之路”作为一条跨区域的旅游路线,在旅游开发中具备了全域共建(乡村)、全域共融(产业)、全域共享(设施和服务)的基础条件。这条诗路是建设全域旅游的好抓手,也有好时机。 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是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全域旅游的核心要素。8.3平方公里的绍兴古城,应坚定不移地根据市委“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打造成为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国际慢城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各区、县(市)也应突出重点,抓好全域旅游所需的核心吸引物、辐射型景区和目的地旅游标志场所。譬如,新昌正在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目前大佛寺景区是新昌的核心景区,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而2009年已获批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天姥山,却在客源市场上悄无声息、没有地位。天姥山是全国乃至国际品牌,李白为新昌做了全国大广告,独一无二。这次仙居县抢夺天姥山,倒逼我们抓紧做好做出名堂来。新昌的国家5A级景区创建不妨以天姥山为主,至少以天姥山为统领,可以串珠扩区搞整合,将大佛寺、天姥山、穿岩十九峰组成一个三角形大景区,打包创建“天姥山·大佛寺景区”,或干脆主打“天姥山景区”。 在“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各节点串线整合和开发上,要避免同质化、过度化开发,不能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特别是要保护好鉴湖、兰亭、会稽山、若耶溪、浙东古运河、剡溪、天姥山等风景名胜资源与文保单位。当然,科学合理利用是一种更好的保护,要做到个性化开发、差异化呈现,才能既达到全域旅游目的,又为乡村振兴助力,真正使“浙东唐诗之路”成为一条闻名中外的黄金旅游热线。 作者单位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
摘自《绍兴日报》 |